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
湖南华容天气预报10天_湖南华容天气预报15天
tamoadmin 2024-10-19 人已围观
简介1.成语气象万千2.诸葛亮是怎么借东风的?3.描写江南景色的资料 急!!!!!!!!!!~~~~~~~~~~~~~~~4.江南具体指那几个省?诸葛亮打过的胜仗大多数都是<三国演义>虚构的,历史上的诸葛亮基本上是常打败仗。他参与的第一战当阳长阪之战,这一次刘备惨败,诸葛亮只能跟着刘备逃跑,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他参与的第二战是赤壁之战,但那一仗的总指挥是周瑜,诸葛亮只是劝说孙权与刘备结盟,他
1.成语气象万千
2.诸葛亮是怎么借东风的?
3.描写江南景色的资料 急!!!!!!!!!!~~~~~~~~~~~~~~~
4.江南具体指那几个省?
诸葛亮打过的胜仗大多数都是<三国演义>虚构的,历史上的诸葛亮基本上是常打败仗。他参与的第一战当阳长阪之战,这一次刘备惨败,诸葛亮只能跟着刘备逃跑,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他参与的第二战是赤壁之战,但那一仗的总指挥是周瑜,诸葛亮只是劝说孙权与刘备结盟,他并没有参与战役的指挥,所以说赤壁之战虽然胜了,但基本与他无关;他参与的第三战是取成都,但这一战的总指挥仍然不是他,而是刘备,看不出他在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这以后,他也取得了一场战争的胜利,那就是南征四郡,但那基本上是一次政治征服行动,军事成分是很少的,算不得一次真正的战役;至于说到北伐曹魏,也他更是常败将军,凡他指挥的战役基本上是每战必败。这中间只有一次攻取了武都和阴平二郡,但诸葛亮还没有参加。因此,说诸葛亮是军事家,那绝对是有水分的。
成语气象万千
三国时代,有个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至今仍在我国民间流传。
这故事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ll月。当时,曹操率兵50万,号称80万,进攻孙权。孙权兵弱,他和曹操的敌人刘备联合,兵力也不过三、五万,只得凭借长江天险,拒守在大江南岸。
这年十月,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在赤壁(今湖北省蒲沂县)同曹操的先头部队遭遇。曹军多为北方兵士,不习水战,很多人得了疾病;土气很低。两军刚一接触,曹操方面就吃了一个小败仗。曹操被迫退回长江北岸,屯军乌林(今湖北洪湖县境),同联军隔江对峙。为了减轻船舰被风浪颠簸,曹操命令工匠把战船连接起来,在上面铺上木板。这样,船身稳定多了,人可以在上面往来行走,还可以在上面骑马哩。这就是所谓“连环战船”,曹操认为这是个渡江的好办法。
但是,“连环战船”目标大,行动不便。所以,有人提醒曹操防备吴军乘机火攻。曹操却认为:“凡用火攻,必借东风,方令隆冬之际,但有西北风,安有东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俱哉?若是十月阳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周瑜也看到了这个问题,只是由于气候条件不利火攻,急得他“口吐鲜血,不省人事”。刘备军师诸葛亮用“天有不测风云”一语,点破了周瑜的病因,并密书十六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见,对于火攻的条件,曹、周、诸葛三人都有共同的认识。
然而,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具体。西北风只是气候现象,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在军事气象上,除了必须考虑气候规律之外,还须考虑天气规律作为补充。当时,谙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已准确地预报出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但为唬弄周瑜,他却设坛祭神“借东风”。
十一月的一个夜晚,果然刮起了东南风,而且风力很大 。周渝派出部将黄盖,带领一支火攻船队,直驶曹军水寨,装去投降。船上装满了饱浸油类的芦苇和干柴,外边围着布幔加以伪装,船头上插着旗帜。驶在最前头的是十艘冲锋战船。这十艘船行至江心,黄盖命令各船张起帆来,船队前进得更快,逐渐看得见曹军水寨了。这时候,黄盖命令士兵齐声喊道:“黄盖来降!”曹营中的官兵,听说黄盖来降,都走出来伸着脖子观望。曹兵不辨真伪,毫无准备。黄盖的船队距离曹操水寨只有二里路了。这时黄盖命令“放火!”号令一下,所有的战船一齐放起火来,就象一条火龙,直向曹军水寨冲去。东南风愈刮愈猛,火借风力,风助火威,曹军水寨全部着火。“连环战船”一时又拆不开,火不但没法扑灭,而且越烧越盛,一直烧到江岸上。只见烈焰腾空,火光烛天,江面上和江岸上的曹军营寨,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孙、刘联军把曹操的大队人马歼灭了,把曹军所有的战船都烧毁了。在那烟火弥漫之中,曹操率领着残兵败将,向华容 (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小道撤退。不料,途中又遇上狂风暴雨,道路泥泞难行。曹操只好命令所有老弱残兵,找来树枝杂草,铺在烂泥路上,让骑兵通过。可是那些老弱残兵,被人马挤倒,受到践踏,又死掉了不少。后来,他只得留下一部分军队防守江陵和襄阳,自己率领残部退回北方去了。
赤壁之战,东风起了很大作用,唐朝诗人杜牧有两句名诗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思是多亏老天爷把东风借给了周瑜,使他能方便行事,否则孙策的老婆大乔和周瑜的老婆小乔会被曹操掳到铜雀台去了。京剧《群英会》中,曹操有句唱词:“我只说十一月东风少见。”显然后悔自己对气象判断失误,吃了大亏。
然而,诸葛亮借东风的传说,有人经过考证却认为是虚构的。不过从赤壁之战中,长江江面盛吹东南大风,到后来曹军败走华容道又遇上倾盆大雨,这在天气形势上看来,当时很象是一次锋面气旋天气。
锋面气旋在我国,春季最多,秋季较少。它是一个发展深厚的低气压系统,其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空气从向中心流动,呈反时针方向旋转。所以,处于气旋前部(即东部)的地方,吹东南风;气旋后部(西部),吹西北风(如左图)。气旋内部盛行辐合上升气流,能造成大片降雨区。因此,当连续吹东南风时,往往预示天气将要变坏。天气谚语说:“东南风雨祖宗,西北风一场空”和“东风雨,西风晴”是有一定实际意义的。
另外,也有人这样去分析诸葛亮“借”来的东风:从现代天气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个地方受到移动的闭合的高气压中心影响时,风向是顺时针转变的。就是说,当冷高压开始移到海上,高气压后部盛行的东南风就会暂时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冬季冷高压南下过程中移动迅速,尾随南侵的后一股冷空气很快又到;所以,东南风持续的时间很短,人们往往忽略。而通晓天文地理的诸葛亮,他的家就住在离赤壁不远的南阳,是掌握这次东南风出现前的征兆的,所以他准确地作出了中期天气预报。
这样看来,诸葛亮在冬初的十一月份,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当时的天气变化,预测将有东南大风出现,并进一步推断天气还要恶化,这是符合天气演变规律的。
://.kepu.cn/gb/earth/weather/wind/wnd011_2.html
诸葛亮是怎么借东风的?
气象万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你们会用气象万千做成语接龙吗?下面请欣赏我给大家带来的成语气象万千相关内容,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成语气象万千的解析
[释义] 气象:景象;万千:泛指极多。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语出]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辨形] 象;不能写作?向?。
[近义] 波澜壮阔 云蒸霞蔚
[反义] 百孔千疮 每况愈下
[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成语气象万千的接龙气象万千 ? 千疮百孔 ? 孔席墨突 ? 突然袭击 ? 击节叹赏 ? 赏一劝百 ? 百年不遇 ? 遇事生风 ? 风雨交加 ? 加人一等 ? 等因奉此 ? 此起彼伏 ? 伏地圣人 ? 人欢马叫 ? 叫苦连天 ? 天高听卑 ? 卑礼厚币 ? 币重言甘 ? 甘棠遗爱 ? 爱屋及乌 ? 乌焉成马 ? 马鹿异形 ? 形影相吊 ? 吊死问疾 ? 疾足先得 ? 得陇望蜀 ? 蜀犬吠日 ? 日升月恒 ? 恒河沙数 ? 数黑论黄 ? 黄雀伺蝉 ? 蝉不知雪 ? 雪窑冰天 ? 天真烂漫 ? 漫不经心 ? 心心念念 ? 念念不忘 ? 忘乎所以 ? 以指挠沸 ? 沸反盈天 ? 天上石麟 ? 麟趾呈祥 ? 祥麟威凤 ? 凤凰来仪 ? 仪静体闲 ? 闲云野鹤 ? 鹤发鸡皮 ? 皮里春秋 ? 秋风过耳 ? 耳食之谈 ? 谈笑自若 ? 若明若暗 ? 暗气暗恼 ? 恼羞成怒 ? 怒目而视 ? 视民如伤 ? 伤弓之鸟 ? 鸟语花香 ? 香花供养 ? 养痈成患 ? 患难与共 ? 共枝别干 ? 干卿底事 ? 事出有因 ? 因敌取资 ? 资深望重 ? 重睹天日 ? 日上三竿 ? 竿头直上 ? 上援下推 ? 推襟送抱 ? 抱蔓摘瓜 ? 瓜熟蒂落 ? 落花流水 ? 水米无交 ? 交浅言深 ? 深更半夜 ? 夜长梦多 ? 多才多艺 ? 艺不压身 ? 身心交病 ? 病从口入 ? 入门问讳 ? 讳莫如深 ? 深恶痛绝 ? 绝处逢生 ? 生关死劫 ? 劫富济贫 ? 贫贱骄人 ? 人生如寄 ? 寄人篱下 ? 下气怡声 ? 声振林木 ? 木人石心 ? 心旷神怡 ? 怡然自得 ? 得寸进尺 ? 尺短寸长 ? 长目飞耳 ? 耳聪目明 ? 明辨是非 ? 非驴非马 ? 马瘦毛长 ? 长驱直入 ? 入木三分 ? 分文不取 ? 取信于民 ? 民怨沸腾 ? 腾蛟起凤 ? 凤毛济美 ? 美女簪花 ? 花说柳说 ? 说黄道黑 ? 黑灯瞎火 ? 火光烛天 ? 天壤悬隔 ? 隔年皇历 ? 历历可数 ? 数白论黄 ? 黄袍加身 ? 身外之物 ? 物换星移 ? 移樽就教 ? 教学相长 ? 长年累月 ? 月晕而风 ? 风流倜傥 ? 傥来之物 ? 物是人非 ? 非池中物 ? 物极必反 ? 反经行权 ? 权宜之计 ? 计出万全 ? 全无心肝 ? 肝肠寸断 ? 断梗飘蓬 ? 蓬户瓮牖 ? 牖中窥日 ? 日积月累 ? 累瓦结绳 ? 绳锯木断 ? 断发文身 ? 身体力行 ? 行不胜衣 ? 衣不完 ? 兰赠药 ? 药石之言 ? 言传身教 ? 教一识百 ? 百花齐放 ? 放任自流 ? 流星赶月 ? 月下老人 ? 人杰地灵 ? 灵机一动 ? 动魄惊心 ? 心慈面软 ? 软红香土 ? 土龙刍狗 ? 狗彘不若 ? 若即若离 ? 离群索居 ? 居安思危 ? 危如累卵 ? 卵与石斗 ? 斗转星移 ? 移山倒海 ? 海水群飞 ? 飞短流长 ? 长治久安 ? 安之若素 ? 素昧平生 ? 生栋覆屋 ? 屋如七星 ? 星罗棋布 ? 布鼓雷门 ? 门到户说 ? 说三道四 ? 四平八稳 ? 稳扎稳打 ? 打牙犯嘴 ? 嘴直心快 ? 快步流星 ? 星火燎原 ? 原原本本 ? 本末倒置 ? 置若罔闻 ? 闻风丧胆 ? 胆小如鼠 ? 鼠窜狼奔 ? 奔走相告 ? 告朔饩羊 ? 羊狠狼贪 ? 贪污腐化 ? 化为乌有 ? 有备无患 ? 患难之交 ? 交淡若水 ? 水过鸭背 ? 背城借一 ? 一塌糊涂 ? 涂脂抹粉 ? 粉白黛黑 ? 黑白分明 ? 明目张胆 ? 胆战心惊 ? 惊心悼胆 ? 胆大心小 ? 小廉曲谨 ? 谨毛失貌 ? 貌似强大 ? 大璞不完 ? 完事大吉 ? 吉光片羽 ? 羽毛未丰 ? 丰衣足食 ? 食肉寝皮 ? 皮相之见 ? 见笑大方 ? 方便之门 ? 门当户对 ? 对酒当歌 ? 歌舞升平 ? 平白无故 ? 故入人罪 ? 罪该万死 ? 死灰复燃 ? 燃眉之急 ? 急不暇择 ? 择善而从 ? 从心所欲 ? 欲擒故纵 ? 纵虎归山 ? 山栖谷隐 ? 隐忍不言 ? 言之凿凿 ? 凿壁偷光 ? 光复旧物 ? 物腐虫生 ? 生不逢时 ? 时不再来 ? 来者可追 ? 追本穷源 ? 源源而来 ? 来者不善 ? 善善恶恶 ? 恶语中伤 ? 伤心惨目 ? 目不暇接 ? 接踵而来 ? 来日大难 ? 难以置信 ? 信口雌黄 ? 黄道吉日 ? 日下无双 ? 双瞳剪水 ? 水火无情 ? 情至意尽 ? 尽如人意 ? 意气风发 ? 发号施令 ? 令人作呕 ? 呕心沥血 ? 血气方刚 ? 刚直不阿 ? 阿谀逢迎 ? 迎头赶上 ? 上下其手 ? 手不释卷 ? 卷土重来 ? 来情去意 ? 意在笔先 ? 先意承志 ? 志士仁人 ? 人寿年丰 ? 丰亨豫大 ? 大言不惭 ? 惭凫企鹤 ? 鹤立鸡群 ? 群雌粥粥 ? 粥少僧多 ? 多藏厚亡 ? 亡命之徒 ? 徒托空言 ? 言重九鼎 ? 鼎新革故 ? 故作高深 ? 深藏若虚 ? 虚张声势 ? 势倾天下 ? 下里巴人 ? 人才济济 ? 济困扶危 ? 危言危行 ? 行云流水 ? 水泄不通 ? 通力合作 ? 作威作福 ? 福无双至 ? 至高无上 ? 上雨旁风 ? 风情月债 ? 债多不愁 ? 愁眉锁眼 ? 眼高手低 ? 低三下四 ? 四大皆空 ? 空前绝后 ? 后生可畏 ? 畏葸不前 ? 前车之鉴 ? 鉴往知来 ? 来去分明 ? 明白了当 ? 当门抵户 ? 户限为穿 ? 穿壁引光 ? 光前裕后 ? 后起之秀 ? 秀而不实 ? 实与有力 ? 力争上游 ? 游刃有余 ? 余波未平 ? 平淡无奇 ? 奇珍异宝 ? 宝刀不老 ? 老态龙钟 ? 钟灵毓秀 ? 秀才人情 ? 情窦初开 ? 开山祖师 ? 师老兵破 ? 破瓜之年 ? 年富力强 ? 强人所难 ? 难解难分 ? 分秒必争 ? 争猫丢牛 ? 牛鬼蛇神 ? 神出鬼没 ? 没精打 ? 薪之忧 ? 忧患余生 ? 生死存亡 ? 亡羊得牛 ? 牛鼎烹鸡 ? 鸡犬不宁 ? 宁缺毋滥 ? 滥用职权 ? 权衡轻重 ? 重见天日 ? 日以继夜 ? 夜以继日 ? 日新月异 ? 异端邪说 ? 说黑道白 ? 白璧无瑕 ? 瑕瑜互见 ? 见兔放鹰 ? 鹰瞵鹗视 ? 视而不见 ? 见猎心喜 ? 喜新厌旧 ? 旧调重弹 ? 弹尽援绝 ? 绝路逢生 ? 生死相依 ? 依然故我 ? 我心如秤 ? 秤平斗满 ? 满面春风 ? 风刀霜剑 ? 剑拔弩张 ? 张三李四 ? 四不拗六 ? 六马仰秣 ? 秣马厉兵 ? 兵不由将 ? 将计就计 ? 计无所出 ? 出生入死 ? 死气沉沉 ? 沉鱼落雁 ? 雁杳鱼沉 ? 沉李浮瓜 ? 瓜剖豆分 ? 分甘共苦 ? 苦中作乐 ? 乐极生悲 ? 悲天悯人 ? 人言可畏 ? 畏缩不前 ? 前俯后仰 ? 仰首伸眉 ? 眉高眼低 ? 低首下心 ? 心乱如麻 ? 麻木不仁 ? 仁言利博 ? 博士买驴 ? 驴鸣犬吠 ? 吠影吠声 ? 声威大震 ? 震古烁今 ? 今非昔比 ? 比肩继踵 ? 踵决肘见 ? 见钱眼开 ? 开诚布公 ? 公诸同好 ? 好逸恶劳 ? 劳师动众 ? 众口难调 ? 调虎离山 ? 山崩钟应 ? 应运而生 ? 生龙活虎 ? 虎狼之势 ? 势成骑虎 ? 虎尾春冰 ? 冰炭不投 ? 投畀豺虎 ? 虎口余生 ? 生老病死 ? 死不悔改 ? 改邪归正 ? 正理平治 ? 治国安民 ? 民保于信 ? 信及豚鱼 ? 鱼贯而入 ? 入不敷出 ? 出入人罪 ? 罪有应得 ? 得过且过 ? 过目不忘 ? 忘其所以 ? 以莛叩钟 ? 钟鸣漏尽 ? 尽人皆知 ? 知难而退 ? 退如山移 ? 移天易日 ? 日就月将 ? 将信将疑 ? 疑信参半 ? 半吞半吐 ? 吐刚茹柔 ? 柔茹刚吐 ? 吐哺握发 ? 发愤图强 ? 强聒不舍 ? 舍生忘死 ? 死不瞑目 ? 目送手挥 ? 挥戈反日 ? 日暮途穷 ? 穷奢极欲 ? 欲罢不能 ? 能工巧匠 ? 匠心独运 ? 运用自如 ? 如应斯响 ? 响彻云霄 ? 霄壤之别 ? 别具一格 ? 格格不入 ? 入井望天 ? 天翻地覆 ? 覆车之鉴 ? 鉴影度形 ? 形枉影曲 ? 曲高和寡 ? 寡见少闻 ? 闻过则喜 ? 喜从天降 ? 降心相从 ? 从井救人 ? 人心所向 ? 向天而唾 ? 唾手可得 ? 得意忘形 ? 形影相随 ? 随俗浮沉 ? 沉冤莫白 ? 白云苍狗 ? 狗头军师 ? 师出有名
成语气象万千的造句1. 中华文明赞:华夏福地,洒满阳光。面向大海,气象万千。宽厚从容,海纳百川。得天独厚,风气领先。人民幸福,和蔼礼让。乐施好善,体恤孤残。
2. 佳节来临,新年伊始。辞旧迎新,气象万千。祖国上下,百姓祈福;神州内外,山河争秀。举杯同贺新年佳节到,携手共祝天下合家欢!
3. 人有喜怒哀乐,天有气象万千,此事谁说算,问问诸葛亮,也要掐手算,不如看看天气预报,不如听听传来捷报,自定夺,免失望,气象日,注意天气变化,增加快乐指数。
4. 祝你在新的一年:龙马精神,神飞扬,扬眉吐气,气象万千,千红万紫,紫气东来,来者居上,赏心乐事,事业有成,成名成家!
5. 水给予我们一切,我们的一切有赖于水。因为有水,江山处处娇美,万物盎然生机,世间人杰地灵,气象万千。因为有水,五谷丰登,锦衣美食,快乐人生。
6. 年尾年尾,快乐将你追随。年头年头,好事刚刚开头。元旦元旦,烦恼统统滚蛋。新年新年,人生气象万千。祝福祝福,祝你阖家幸福。元旦快乐!
7. 此外,由于这些小水滴对阳光的折射作用,才会有晚霞朝晖、闲云迷雾、彩虹日晕等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
8. 诙谐社会,自有气象万千。
9. 国际气象节,让笑容一团和气,让生活万象更新,让财富珠光宝气,让欢声气象万千,让事业壮气凌云,让成功包罗万象,让国际气象节,带给你璀璨快乐的人生!
10. 证券市场,尤其是中国目前的股票市场,似乎总是一个气象万千,云谲波诡的所在,难以琢磨正是其魅力的缘由。
11. 国际气象节,祝你心情,如晴空,万里无云,快乐常伴;祝你好运,如春雨,绵绵相续,财富不断;祝你事业,如日出,熠熠生辉,前途无限;祝你生活气象万千,贵气十足,甜蜜圆满。
12.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3. 云梦山,又名青岩山,峰峦迭嶂,山岚雾霭,云蒸霞蔚,气象万千,泉水潺潺,百花争艳,素有?青岩表仙境之胜?。
14. 占地千里的云梦洞庭,向北以松滋、虎渡、藕池、华容四河与长江相连,向南则有湘、资、沅、澧、汨罗五水注入,南通北达,气象万千。
15. 天堂寨是?花的海洋,动植物的天堂?,山以云为衣,云以山为体,烟云缭绕,气象万千。
16. 远观此城,巍峨无边,气象万千,在浩瀚天地间,更可看出此城气象万千,傲然坐落于此间,用它那无声却震撼寰宇的气势向天地昭示,吾,皇者也!此城又名?皇城?。
17.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风烟雨雪,变幻莫测。
18. 帝国时代是一个气象万千而又云遮雾障的时代。
19. 予观夫堵车胜状,在高速公路,衔远山,吞长江,熙熙攘攘,横无际涯,气象万千
20. 这洞庭湖果然美丽,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1. 山上石窟众多,每年朝山的善男信女,不远千里而来,加以山高水秀,气象万千,那专为游山玩景的人,也着实不少。
22. 峰峦叠翠,林木葱郁,云雾潆潆,气象万千,泉水潺潺,百鸟齐鸣,野花争妍斗艳,主仆看得眼花缭乱。
23.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4. 山顶高出云表,茫茫雾海,气象万千。
25. 冬天的尧山,冬雪降临,尧山银装素裹、白雪皑皑,山舞银蛇,雪山林海,气象万千。
26. 广场之上,一大四小五座青石擂台早就已经搭建而起,擂台的三面,各自搭建起一处高高的看台,韩、曹、黄三杆大旗迎风招展,气象万千。
27. 天魔琴有弦有徽,有首有尾,有唇有足,有腹有背,有扇有越,唇名龙唇,足名凤足,背名仙人,腹名美人,越长着龙池,短者凤沼,自成体系,气象万千。
28. 山石嵯峨,峰顶平衍如台;中行别具洞天的丹霞胜景,夏则碧海春波、秋则浓翠荡漾,气象万千,风景别致。
29. 台湾知名国画家于百龄用这样32个字来形容王太田的画作,?气骨古雅,神韵秀逸,使笔无痕,用笔精彩,布局变化,设色高华,满纸云烟,气象万千?。
描写江南景色的资料 急!!!!!!!!!!~~~~~~~~~~~~~~~
诸葛亮并没有呼风唤雨的能力,东风只是长江上的一种自然现象,诸葛亮只是以丰富的气象学知识预测到会有东风,并在七星坛上只是装腔作势装作使用法术,震慑江东。
当诸葛亮向刘备请命求救于孙权的时候,事实上已经开始实施他筹借东风的。从“舌战群儒”到“智激孙权”,从“草船借箭”到“七星坛祭风”,最后直到发生赤壁之战,都应该看作诸葛亮筹借东风的过程。
扩展资料:
正史上诸葛亮并没有参与赤壁之战,指挥赤壁之战的人是周瑜,东风是长江上的一种自然现象,长期在当地操练水军的周瑜和黄盖对什么时候起东风非常清楚,他们抓住了这一战机打败了曹军,此外周瑜心胸也非常宽广,与演义描写不同。
而在《三国演义》中,对于诸葛亮神坛作法借东风一事,则认为是书中诸葛亮以法术借来东风,作者编撰以塑造丰满其神机妙算的人物形象。书中提及作法借东风也都是借角色之口在对话中说起,并无作者叙述行文直接确认是法术所为。
参考资料:
江南具体指那几个省?
江西南昌市的滕王阁、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和湖北武汉市的黄鹤楼被人们誉为“江南三大名楼”.
楼阁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建筑,“楼,重房也”;“阁,楼也”。这就是说,楼阁一般都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建筑,且都以木质为主要结构。在我国古代,不管是佛、道、儒这些宗教门派,还是贵族,都把楼阁看作是神圣、尊贵和威严的象征。在修建的众多楼阁中用于观景、赏景的楼阁很多,也分布很广,南方有,北方也有,但是南方居多。这些楼阁一般临水而建,湖光山色,波光粼粼,景色秀美。所以,这些楼阁也是文人雅士们汇聚之所,许多文学名篇也因这些楼阁而诞生,而这些楼阁也因这些文章的流传而声名远扬。当然比较有代表性的要数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滕王阁、黄鹤楼和岳阳楼了。
滕王阁
坐落在江西省南昌市赣江之滨的滕王阁,自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建成之后,历经磨难。在建阁至今的1300多年中屡毁屡建,而每次重修,不但都能够再现古阁的风姿,而且规模也是越建越大。1926年滕王阁最后一次被毁于北洋军阀邓如琢手中。1983年10月1日正式开始了第29次滕王阁的重修工作,1989年落成。新阁共9层,高57.5米,是一座大型的仿宋建筑,也是江南三大名楼中最高的楼阁。在阁的第六层东西两面,各挂着写有“滕王阁”三字的大匾,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字体;阁的三个明层四周,均建有平座栏杆,以供游人远眺;在第五层的屏壁上,还镶嵌着铜制的王勃《滕王阁序》碑;在滕王阁的门柱上,还有亲笔手书的《滕王阁序》中的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高宗永徽四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任洪州刺使时所建滕王阁的初期,也只是将此阁作为达观贵人们上元观灯、春日赏花、夏日纳凉、九重登高、冬日赏雪、阁中品茶、聚餐饮酒、听琴观画之场所。滕王阁修成22年之后,即唐上元二年(675年),著名青年文学家王勃应洪州都督阎伯屿之邀,登阁赴宴,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秋日登洪州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滕王阁从此名扬四海。唐代中丞御史王仲舒再次主持重修滕王阁完工后,还特邀了大文学家韩愈为此阁写下了古今佳作《新修滕王阁记》一文;大诗人白居易的《钟陵饯送》、杜牧的《怀钟陵旧游三首》、朱彝尊的《登滕王阁》等,至今还都为人们所传诵。
滕王阁在历史上有几处,其中最知名的是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登阁纵览,春风秋月尽收眼底,近可见仿古商业街迂回曲折,错落有致,西侧赣江、抚江浩浩汇流,远处长天万里,西山横翠,南浦飞云,长桥卧波,令人心旷神怡。
滕王阁始建于唐代,后几经兴废,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今天的滕王阁,连地下室共四层,高57.5米,占地达47000平方米。
滕王阁为历代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之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设宴阁上,命诸大臣、文人赋诗填词,观看灯火。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传说当时诗人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后,在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当场一气呵成,写下这篇千古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从此,序以阁而闻名,阁以序而著称。王勃作序后,唐代王绪写《滕王阁赋》,王仲舒写《滕王阁记》,史书称之为“三王记滕阁”佳话。文学家韩愈也撰文述“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丽绝特之称”,故有“西江第一楼”之誉。1300多年来,滕王阁历经兴废28次,可谓惯看春花秋月,饱经雨雪风霜。
重修后的滕王阁,高耸于南昌城西,赣江之滨。步入阁中,仿佛置身于一座以滕王阁为主题的艺术殿堂。在第一层正厅有一幅表现王勃创作《滕王阁序》的大型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巧妙地将滕王阁的动人传说与历史事实融为一体。第二层正厅是23.90×2.55米的大型工笔重彩壁画《人杰图》,绘有自秦至明的80位各领风骚的江西历代名人。这与第四层表现江西山川精华的《地灵图》,堪称双璧,令人叹为观止。第五层是凭栏骋目的最佳处。进入厅堂,迎面是苏东坡手书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每一层都有一个主题,亦都与阁有关。
黄鹤楼
今天我们看到的黄鹤楼,是年武汉市人民在她最后一次被烧毁(清光绪十年黄鹤楼因附近民房失火殃及而被毁掉)的一百周年之际重新修建的。她是一座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的建筑,高51米,仅次于滕王阁,明面上看为5层,实际上还有五个夹层,共为十层。因修建武汉长江大桥而从原来的黄鹄矶移到了蛇山的高观山上。黄鹤楼是现代武汉市的标志和象征。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东吴夺回荆州之后(公元223年)。最初建楼的目的是东吴为了防御蜀汉刘备的来犯,作为观察了望之用。历史上对于黄鹤楼有很多有趣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有一个姓辛的人家,在黄鹄矶上开了一个小酒馆,他心地善良,生意做得很好。一次酒家热情地招待了一个身着褴褛道袍的道士,并分文不收,而且一连几天都是如此。一天道士酒后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尔后两手一拍,墙上的黄鹤竟跳到桌旁翩翩起舞。道士对这个姓辛的酒家说,画只黄鹤替你们招揽生意,以报酒家的款待之情。从此以后,来此饮酒观鹤的人越来越多,一连十年酒店生意兴隆,顾客盈门。酒家也因此一天天地富裕起来。酒家为了感谢道士,用十年来赚下的银两在黄鹄矶上修建了一座楼阁。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后来,为了纪念道士和黄鹤改称“黄鹤楼”。
黄鹤楼在历史上就是文人墨客汇聚的场所,并留下很多不朽名篇。唐代诗人崔颢的七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将黄鹤楼的地理、环境、传说和楼的雄姿,诉说得淋漓尽致,以至于唐代大诗人李白到此之后,想写诗赞颂黄鹤楼,因看到了崔颢的佳作,不得不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历代登楼赋诗者很多,仅唐代就有崔颢、李白、王维、孟浩然、顾况、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杜牧等等。像李白所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全诗气势磅礴,情景交融,古往今来一直被人们所称道。
岳阳楼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西岸的岳阳楼,她是三国时期(公元215年)东吴将领鲁肃为了对抗驻守荆州的蜀国大将关羽所修建的阅兵台,当时称为阅军楼。据记载,这就是最早的岳阳楼的原型,也是江南三大名楼修建年代最早的楼阁。
唐代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遭贬,谪戍岳州(今岳阳市)。次年,张说便在鲁肃的阅军楼旧址上重建了一座楼阁,并正式定名为岳阳楼。
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大臣滕子京受排挤,被贬岳州后,重修了岳阳楼。建成后,滕子京请当时的名臣、大文学家范仲淹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其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被中外广为传诵,亘古不衰。岳阳楼也与范仲淹的这篇《岳阳楼记》一起声名远播。 故有湖南岳阳楼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说到这篇《岳阳楼记》还有一段故事。现在岳阳楼的一层和二层大厅中各镶嵌着一块用紫檀木雕刻的《岳阳楼记》。但为什么一个楼里要放两块同样文章的碑刻呢?据说,《岳阳楼记》是清代乾隆年间大书法家张照的手笔,其书法、雕刻加之上乘的木质,堪称世间佳品。后来当地有一位擅长书法的县官,为了显示自己,想借岳阳楼和范仲淹的这篇文章而使自己能够名垂千史,便模仿了张照的笔迹,重抄写了一篇《岳阳楼记》,也刻在质地同样的木板上,就连字体的大小、形状也与张照的《岳阳楼记》一模一样。但是刻字匠对县官的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心怀不满,而又不敢违抗,便将其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居”字的一撇故意刻得很细,使其与正常的字区分开。野心的县官把张照的《岳阳楼记》拆下来,换上自己的,然后将张照的手书放在船上试图运往别处,不料船行至洞庭湖中时,风浪大作,船翻于湖中,县官和张照手书的《岳阳楼记》碑刻均落入水中,野心县官被淹死。在以后洞庭湖的清淤中人们打捞上来了张照的《岳阳楼记》,因其雕刻于很好的木质之上,张照的手书没有因水泡受到太大的损坏。由于县官和张照的两块《岳阳楼记》的笔迹太相似了,都可为书法之珍品,所以真两块《岳阳楼记》的碑刻就同时挂在岳阳楼的一层和二层了。
现在我们看到的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惟一的一个木质结构的建筑,她从清朝时期重修后,历经百余年加之几十年的战乱而没有被毁。虽说楼的高度仅有19.72米,比滕王阁和黄鹤楼的规模小得多,但是这个屹立在洞庭湖边上的古代建筑,也可以说是江南三大名楼中惟一不是在建国后重新修建的,并且是保留完好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的楼阁。
1.地区名。泛指长江以南,但各时代的含义有所不同:春秋、战国、秦、汉时指今湖北的长江以南部分和湖南、江西一带;近代专指今苏南和浙江一带。
2.道名。唐贞观十道之一。辖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及江苏、安徽的长江以南,湖北、四川、重庆江南一部分和贵州东北部地区。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为东、西两道:东道治苏州(今苏州市),辖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福建两省。西道治洪州(今南昌市),辖今湖南洞庭湖、资水流域以东和东道以西地域。其沅江流域以西则分置黔中道。
3.路名。宋至道十五路之一。治江宁府(今南京市)。辖今江西全省、江苏长江以南,镇江市、大茅山、长荡湖一线以西和安徽长江以南部分及湖北阳新、通山等县地。天禧四年(1020年)分东、西两路;东路治江宁府,辖今安徽、江苏的镇江市、大茅山、长荡湖一线以西的长江以南及江西鄱阳湖以东地区。西路治洪州,辖今江西鄱阳湖、鹰厦铁路线以西全部、及湖北阳新、通山等县地。
4.古省名。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明 南直隶置。治江宁府(今南京市)。熙康六年(1667年)分为江苏、安徽两省。但此后习惯上仍合称这两省为江南。
历史上的江南
在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一直到隋朝,仍然以中原地区为地理坐标中心,江南往往指湖南和江西一带。唐朝设立江南道,后来又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成为定义现代江南含义的开端。往后江东地区成为江南的专称(即小江南或狭义的江南),江南道地区成为广义的江南(即大江南)。
历史上以“江南”命名的行政区的演化为:唐朝以前,江南一词所指区域囊括长江以南以及长江沿岸广大地区,包括荆州(鄂东南、湖南)、扬州(江西、皖南、福建、苏南、上海、浙江)。 唐太宗设立江南道,范围包括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以及贵州、福建等地。唐玄宗把江南道细分为江南西道(鄂东南、湖南、江西、皖南)、江南东道(福建、苏南、上海、浙江)。宋朝时设立江南西路(江西大部、鄂东南)、江南东路(赣东北、皖南、南京一带)。 清初(1645-1667)设立江南省,但包括了大片的江北地区。后分为江苏省、安徽省。
狭义的江南和广义的江南
广义的江南的定义初始于唐朝的江南道区划,指整个长江中下游的长江以南地区,即除去湖南南部、江西南部、贵州和福建的江南道。包括狭义的江南、江西以北、湖北长江以南和湖南北部地区。福建有些地区有时也被称为江南。广义的江南在古代较多使用,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是写在长沙市的事。广义的江南在现代也使用,比如天气预报中的江南就指广义的江南;江南三大名楼(武汉市的黄鹤楼,岳阳市的岳阳楼和南昌市的滕王阁)中所说的江南为广义上的江南。
现在特指的江南为狭义的江南(小江南),即除去福建省与浙南的江南东道,是以太湖周边为核心地带,包括苏州、常州、无锡和杭州等。南京在古代也是小江南的核心地带,但由于居民操江北话的缘故,在现代常不被吴语区认为是小江南的组成。长江下游以北部分地区,如扬州地区等,虽然地理位置在江
北,但经济文化形同江南,也曾被看作是江南核心地区。而并非长江流域却有时被认为是小江南地域的有太湖以南以至钱塘江以南部分地区,如绍兴、宁波地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