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实时天气 实时天气

高陵天气预报查询一周_高陵天气预报7天

tamoadmin 2024-10-31 人已围观

简介1.降雨持续多久?西安最新天气预报2.陕西省27-28日有降水?3.西安的气候怎么样4.泾河站与西安气象西安去高陵县坐公交的路线:1、钟楼(C口进)乘坐地铁2号线,北客站方向(8站|23分钟),运动公园(D口出)2、凤城十路口(地铁运动公园站)换乘泾渭定制公交2号线(或泾渭定制公交1号线)。镜湖居(渭环西路)方向(1站|54分钟)3、渭华路换乘328,水景公园方向(12站|56分钟),鹿苑转盘换乘

1.降雨持续多久?西安最新天气预报

2.陕西省27-28日有降水?

3.西安的气候怎么样

4.泾河站与西安气象

高陵天气预报查询一周_高陵天气预报7天

西安去高陵县坐公交的路线:

1、钟楼(C口进)乘坐地铁2号线,北客站方向(8站|23分钟),运动公园(D口出)

2、凤城十路口(地铁运动公园站)换乘泾渭定制公交2号线(或泾渭定制公交1号线)。镜湖居(渭环西路)方向(1站|54分钟)

3、渭华路换乘328,水景公园方向(12站|56分钟),鹿苑转盘换乘高陵109

4、高陵四中方向(9站|26分钟),北环广场下车

参考资料:

搜狗地图——西安到高陵县路线图

扩展资料:

其他路线:

1、在文景路凤城八路口乘坐108路公交车,在西安北站换乘523路,然后在保税区地铁口换乘327路在文卫路西口站下车即可到达

2、在现实经开区管委会乘坐530或者163路公交车,在张家堡新区换乘318路公交车,在南新街站下车即可到达。

3、在经开区管委会乘坐530路,在浐灞中心站换乘地铁三号线,在保税区地铁口换成327路,在文卫路西口站下车即可到达。

4、在张家堡直接乘坐318路公交车,在南新街站下车即可到达。

降雨持续多久?西安最新天气预报

“前段时间1公斤西红柿批发元钱了,比往年高出了好几毛,黄瓜、茄子也都涨了。”朱雀批发市场的菜贩夏某告诉记者,因雨水多,本地菜长得不好,外地菜来西安的也少,所以价钱就起来了。

西安市西稍门某小区的单元楼门口,最近都贴上了防蟑螂的告示。住在低层的一些业主称,几个月来厨房下水道里经常会爬出一些蟑螂,蟑螂很脏又很恶心,却很难根除。

西安市疾控中心在对全市病媒生物情况监测中,还发现了一种叫褐斑大蠊的蟑螂。这种蟑螂主要分布在闽、粤等地,北方罕见。随着它的出现,南方地区常见的蟑螂品种几乎全在西安出现了。

蟑螂喜湿润,是南方梅雨季节里常见的害虫。今年夏季古城蟑螂的肆虐,让很多人感到西安的天气忽然有了点南方的味道。

暴雨从何而来

在今年陕西人的印象里,雷电、大风和冰雹也较往年剧烈许多。陕西省防雷中心统计,仅9月4日凌晨到当日下午3时,西安就闪电107次,全省竟达到了1085次。受这些强对流天气影响,各种灾害接踵而至。7月至9月,陕南汉中、安康、商洛先后受灾,关中一些地方也灾情严重。

如西安旁边的高陵县,十多个小时降雨,降水量就达到了119.6毫米,城内最深处积水120厘米,成为该县自有降水记录以来的最大一次。这次强降雨还造成了全县90%的秋田受灾,1444栋日光温室大棚塌陷,474间房屋倒塌,5822棵大树被吹断或刮倒,一些村落还出现了停电或自来水无法供应……。

“暴雨、雷电、大风、冰雹等都属于强对流天气,今年夏季气候的反常,主要是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比较集中。”陕西省气象台台长、高级工程师杨文峰说。

今年40岁的杨文峰研究气候已有16年,曾有多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总结这些年来的工作感受,他觉得需要研究的东西太多了。

所谓强对流天气,“就是以空气强对流运动为动力,形成巨大积雨云所产生的天气”,杨文峰说。当空气急速受热后,会产生较强的上升运动。当气流上升、下降达到一定速度时(10米/秒),就是强对流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积雨云就会形成强降水等天气。

“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受天气系统和气候背景两方面因素的影响。”陕西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高级工程师张弘说,我国今夏降水多,主要是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的结果。“副热带高压是一个大气环流系统,它输送海洋上的暖湿气流到内地,在大陆与冷空气交锋后,极易形成降水。”

“今年7月,副热带高压在我省表现较强,盘踞时间也长。受它的影响,对流层(降水、雷电等强对流天气都在此层形成)上面冷,下面热,空气结构也不稳定。从东南亚过来的暖湿气流,不断在我省上空遇到从新疆、内蒙古来的冷空气,雨水就会比较集中。”

张弘说,局部的强对流天气的形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白天地面受太阳辐射强,空气中能量快速积累,以致到晚上达到极致。热空气上升过程中自身温度不断降低,如果遇冷或受晚上气温降低的促发,很容易促使能量在短时间内高强度释放,也会造成强对流天气。

“从大的背景来说,强对流天气受全球整个气候变暖的影响。由于气候变暖影响到了整个大气环流系统的异常变化,就势必造成了极端天气的增多”,张弘说。在全球温暖的气候情况下,水分蒸发加剧,大气环流循环加快、强度加大,在输送到一些山区的时候,也易受地形刺激形成强对流天气。“像陕南处于巴山地带,受地形影响就会出现强对流天气。而8月8日、9日的关中大暴雨,则是从孟加拉来的暖湿气流突然遭遇南下冷空气发生的。”他说,这种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往往只需要几个小时。

西安是否会变成“南方气候”

既然强对流天气具有易突发性、时间短且局地性强的特点,那么,为什么今夏古城总会出现“晚上下雨,白天放晴”的南方天气特征?在不久的将来,古城西安会不会过渡到“南方气候”?

在很多人印象中,西安下雨大多是在白天,而且,一下至少一两天。可今年夏天,晚上那么强烈的雷阵雨、暴雨,往往到早上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放晴了。

杨文峰解释说,早上之所以不再下雨,一方面是因为大气积累的能量,经雷阵雨、暴雨快速释放已经衰竭;二是早上温度低,新能量还没有积累完成——“不过也有能量积累特别大,到次日白天还在继续下雨的情况”,他说。

由于强对流天气形成的比较突然,强度也大,气象预报人员根据以往天气规律及预报经验已很难做出最及时、准确的预报。因此,对今夏的气象预报,工作人员颇有压力。

“天气异常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累积过程,但这个累积常常是‘迅雷不及掩耳’。”陕西气象台天气业务研究室主任吴林荣说。

吴林荣以前也作气象预报工作,而目前主要进行预报业务研究。他说,针对强对流天气的不确定性,气象人员必须全天24小时密切监测天气变化。

陕西省气象台短时预报科科长张科翔说,天气预报的常规流程是:值班预报员根据气象卫星、雷达以及地面观测站传回来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然后做出气象结论,传给首席预报员;如没有问题,就通过媒体等渠道向社会发布。

“而强对流天气往往会在2小时或6小时之内发生,短时预报就要求很快,这种短时预报现在是以手机短信送出的。”张科翔说,这种短信主要是发给党政机关的领导和一些对天气有特殊需求的单位,以便他们及时对即将发生的灾害性天气做出应对。

“最忙的时候,一边要盯着屏幕上的卫星云图,一边还要观察多普勒雷达回波图的变化,同时,还要分析数据,做出判断,及时通知即将发生暴雨天气地区的气象部门。”张科翔在9月3日晚至次日凌晨,曾先后发出了三份短时暴雨警报,对眉县、淳化、户县等地发出警报,两小时后暴雨天气如期而至。

目前全省有5个雷达站,个常规观测站以及数百个自动站、加密站。但这还不够。随着宝鸡雷达站的建成,未来陕西省还将建1800个地面观测站,这样一来,监测天气的“网”密了,预报的准确率才会更高。

对西安是否会变成“南方气候”的疑问,陕西省气象台的专家未给出结论。不过,他们认为,尽管今夏西安很湿润,也有一些南方天气的特点,但天气不是气候,而且不能说今后一定会过渡到南方气候上去。

“从2003年开始,陕西的气候出现了‘准三年周期’的天气变化规律,也就是每隔一年,就会出现异常天气。如2003年后,2004年就平稳一些。2006年稍好,2007年就出现了异常,不过目前观测的时间还比较短,所以是否‘准’三年周期,到底以后怎样一个趋势,还待进一步观测。”杨文峰说。

陕西省水文水勘测局原副总工程师常星源,13年来一直在业余时间观测降水量变化。“今年1月到9月8日的降水量是605毫米,比去年688毫米还要略少一些,只是今夏降水比较集中,给人印象深。”已经70岁的常星源认为,尽管自1995年以来西安的降水量呈缓慢增多的趋势,但总体上差别并不很大。“如果仅从降水说西安会变成南方气候,显然不科学。”

天气异常从暖冬开始

然而,今年的天气异常并非是从夏季开始的。在7月以前,就已出现“征兆”。“今年是仅次于1998年的第二个暖冬,从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全省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2℃,尤其今年2月,气温偏高达3℃到6℃。”

杨文峰说,2007年1月到6月全省各地气候也是异常的。如暖冬之后,3月份出现了严重的“倒春寒”天气,4月至5月旱情严重,这些都异于往年。

异常的暖冬致使麦田里的麦苗疯长。而这样,势必造成土壤养分的过分消耗,对其后期生长不利。同时,年初温度高,植物抗冻能力小,病虫害也比较严重,这对以后也会有不良影响。

随着4月上旬至6月下旬降水持续偏少,渭南、商洛、铜川、榆林等地出现严重干旱。而在国内,北京2月份创出了1840年以来的最高气温——16℃,这是167年来北京冬天的最高温度。而在我国最北的黑龙江,则经历了1951年以来的最暖冬季。“从2003年以来,全球气候便出现了明显的异常,这些异常主要来自全球气候变暖。”杨文峰说,全球气候变暖是造成我省异常天气的一个大的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洋温度升高,蒸发加快,冷空气南下受阻和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气环流系统发生变化。而大气环流系统的改变,使很多地方的气候发生了异常。专家称,造成全球变暖最主要因素是人类的活动。由于人类活动不断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

“目前各国都在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杨文峰说,大自然中一些反刍动物也排放甲烷,植物中水稻也会释放一些。不过这些对大气影响不大,最主要的还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排放,如人类的农业、工业活动、城市化以及砍伐森林等。

有资料显示,20世纪是过去一千年中最暖的一百年,而20世纪后期的20年又是上个世纪100年当中最暖的20年。随着全球变暖的持续加剧,不断增加的热量不仅造成气候更剧烈、更频繁地变化,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如强降水与大旱并存;冰川、积雪的融化加快,海平面升高,海洋面积扩大,河流改道、干涸,湖泊萎缩以至消失——当暴风雨、暴风雪、热带风暴更加频繁迅猛的时候,**“后天”中的严酷天气也许就真的快要到来了……

陕西省27-28日有降水?

截止到2023年10月2日,西安最新天气预报,降雨持续4天。

西安从10月1日到10月5日期间,连续5天都有雨,出门游玩时要带好雨具。十月西安的平均温度范围是10℃-19℃。白天平均温度约为19℃,建议穿单层棉麻面料的T恤衫、薄牛仔衣裤、休闲服、职业套装等舒适的衣服;夜间平均温度约为10℃,建议穿套装、夹衣、风衣、休闲装、夹克衫、西装、薄毛衣等保暖衣服以应对昼夜温差。

西安市平原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风小、多雾、少雨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风;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年平均气温13.0℃~13.7℃,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1.2℃~0.0℃,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26.3℃~26.6℃,年极端最低气温-21.2℃。

西安市年降水量522.4~719.5毫米,由北向南递增。7月、9月为两个明显降水高峰月。年日照时数1646.1~2114.9小时,年主导风向各地有差异,西安市区为东北风,周至、户县为西风,高陵、临潼为东东北风,长安为东南风,蓝田为西北风。气象灾害有干旱、连阴雨、暴雨、洪涝、城市内涝、冰雹、大风、干热风、高温、雷电、沙尘、大雾、霾、寒潮、低温冻害。

西安的景点:

1、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位是中国一座大型的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隋、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具有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

2、西安博物院:西安博物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72号,总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隶属西安市文物局,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社会教育、园林休闲为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由博物馆、唐荐福寺遗址、小雁塔三部分组成。2020年12月,西安博物院被授予“陕西省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3、西市文化景区:西市文化景区占地五百多亩,包含着西市博物馆、国际古玩城、丝绸之路风情街区等八大景区,涉及旅游、购物、文博、休闲、、餐饮、商务、酒店、会展、演艺等各个层面,是一处在唐长安西市原址上再建的以盛唐文化、丝路文化为主题的商旅文化旅游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西安

西安的气候怎么样

近日;西安的高温还将持续,提醒市民出行做好防暑降温措施

40.7℃,41.1℃!西安连续两天最高温超过40℃。2017年7月22日,我们同时迎来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大暑节气和中伏!西安2017年7月22日最高温39℃,2017年7月23日40℃,24日40℃。啥时候才能有雨啊?

2017年7月22日迎大暑中伏

西安市气象台2017年7月21日11时继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24小时内,雁塔区、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未央区、灞桥区、西咸新区、临潼区、鄠邑区、长安区、高陵区、阎良区、周至县、蓝田县的部分地方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提醒要停止户外露天活动(除特殊行业外)。渭南市、咸阳市、宝鸡市、杨凌区等地气象台也均发布高温红色预警。

2017年7月21日西安温度继续飙升,达到41.1℃。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今天是大暑节气,我们将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大暑的特点是“极端的热”。气象专家称,“大暑”期间之所以炎热,是因为自入夏以来,地面上白天从太阳光中吸收的热量多於夜间散发的热量,热量不断积累,到大暑期间,所积累的热量达到了顶峰,所以大暑节气最为炎热。今年“大暑”由於正值中伏,高温和潮湿是大暑时节的主要气候特点。

2017年7月22日,我们也进入三伏天中的中伏,中伏通常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也叫二伏。由於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今年头伏是从7月12日开始的,中伏从7月22日开始,末伏从8月11日开始,8月20日结束。今年的伏天共40天,中伏就有20天。

近三天还是没雨

2017年7月22日,我省大部分地方天气以晴热为主。另受副高低层切变线影响,陕北北部部分地方有阵雨天气。23日陕北北部有阵雨天气,24日西太副高东退,切变东南移动,陕北部分地方有阵雨天气。

2017年7月22日白天:全省晴天间多云。陕北北部有阵雨或雷阵雨。陕北黄河沿线、关中部分地方、安康东部局地最高气温可达38℃以上,关中南部局地可达40℃﹔今晚到23日:陕北晴天间阴天,北部有阵雨或雷阵雨,局地大雨,关中、陕南晴天间多云,陕南西部局地有阵雨或雷阵雨。陕北黄河沿线、关中部分地方、安康东部局地最高气温可达38℃以上,关中南部局地可达40℃﹔24日:陕北多云间阴天,部分地方阵雨或雷阵雨,北部局地大雨,关中、陕南晴天间多云。

西安2017年7月22日白天:多云间晴,局地有阵雨或雷阵雨,29℃~39℃﹔2017年7月22日晚到23日:晴间多云,27℃~40℃﹔24日:晴间多云,27℃~40℃。

何时能有比较明显的雨水天气呢?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刘勇说,目前来看,陕西多地的高温持续到26日,27-28日陕西会有降水天气,西安最高温有所回落。但是,西安很可能还是35℃左右,也就说依旧是高温天,随著湿度增大,蒸感比较明显。

这段时间,大家要注意防暑,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外出。若外出,应取防护措施,注意及时补水,多饮用凉开水、酸梅汤、绿豆汤等,多吃一些苦味和酸性食物,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

请大家做好防暑措施

泾河站与西安气象

西安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季温暖、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多雷雨大风天气;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冬季寒冷,多雾、少雨雪。

暖带季风气候位于最大的大陆亚洲大陆与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夏季亚欧大陆低压连成一片,海洋上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从北太副高散发出来的东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强大的蒙古高压散发出来的西北季风影响本地。因风向切变符合季风要求,故为季风气候。

查找中国基准、基本气象站站点信息,目前代表西安的国际交换站(国家站),是名为57131泾河的观测点,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纬度34.43,经度108.,海拔410,可开展辐射观测,可开展探空观测。西安在2010年前用的是城区站(57036站),2011年开始用泾河站(57131站)。外界(包括国际和国内)认定西安的气象数据,均来自渭河北岸的泾河站。作为关中平原唯一一座国际交换站,泾河站是公开可查询的西安数据来源。泾河站的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降水、地温等,作为西安天气情况的代表,出现在日常天气预报当中。

不过,泾河气象站只是作为一个观测点来代表大西安的天气情况,它和西安市区的气象数据通常会有差异。因为西安90%以上面积在渭河以南,诸如长安、鄠邑、蓝田和周至等地,占了整个西安70%的面积。而“57131泾河”只能代表渭河北岸:高陵、阎良和临潼渭北区。以只占西安10%面积的地处北部的泾河气象站来代表西安天气,难免会引发市民的疑惑:城市天气情况如何通过数据真实体现?

其中争议最大的数据是降雨量。在不同的统计口径下,西安年降雨量数据有着较大的差异。近些年陕西省、西安水公报和西安统计年鉴,重点统计2011-2020年十年数据,对比泾河站数据,三者差异极大,数据互相打架。以2019年为例,《陕西省水公报》西安降雨量是909.7mm,《西安市水公报》是705.17mm,而泾河站数据是593.2mm。若按“57131泾河”数据,西安降雨量一般,但按陕西省、西安市水公报,西安降雨量可排到北方省城第一。如果按照“57131泾河”数据,外界对西安的统计中,每年少统计降雨量将达到10-15亿立方米!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数千年以来,渭河北岸降雨量,远低于渭河南部。西安从秦岭山区到山脚再向北降水变化特别大,二三十公里能从1000+毫米递减到500多毫米,泾河就在西安最北边,降水量呈西安地区最低值是正常现象。

据西安市水务局介绍,目前西安市多年平均降雨量在700mm已成常态。外界对西安的印象还停留这是一座西北干旱城市,但事实上西安已经大踏步走在越来越暖湿的路上了。对身在西安的人来说,亲身经历胜过一切。你说西安这雨下得没完没了的,哪里是干旱城市呢?从降雨量来看,干旱地区<年200毫米,半干旱地区200-400毫米,半湿润地区为400-800mm,湿润地区>800毫米,西安毫无疑问处在半湿润地区,半只脚已跨入了湿润地区。这是全球变暖、雨带北移的大趋势决定的,也与片区的整体环境变化有关,比如陕西森林覆盖率的全面提升。当陕西省整体森林覆盖率超过45%,当充沛雨水跨过连绵秦岭,如果未来西安降雨量继续稳定增加,泾河站数据与西安市民体感的误差会不会越来越大呢?在年降水量测定上,那可是动辄数以十亿立方米的变量啊!

我就生活在这样一座外界认为干旱、事实上非常湿润的城市。泾河站是西安地区为世界气象组织(WMO)提供全球气象数据共享业务的唯一代表站,在诸多专业气候论坛上,西安的“57131泾河”有个名词:“雨洞”——在雷达回波图中,这里经常空一个洞,也就是说,这一带不容易下雨。一万多平方公里的西安,偏偏这里降雨量最少。未来“57131泾河”观测点会重新选址吗?目前有很多这样的民间呼声。不过,国家基本气象站要易址可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程。一个国家标准气象站的搬迁流程,要从市、省到国家级逐打报告,选址搬迁;而选址要根据一个测评数据,大于90分才属于符合条件的新址,然后再申请土地许可证,获批后才能开始建设。这个过程即使得到各方大力支持,也要耗费1到2年。而且观测站的迁移,对气象探测资料的连续性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如果出现数据断层,这对气候的长期预报方面来说特别不利。所以,搬迁不易,成本巨大。如果观测场不迁移的话,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西安降水量可能都会用数据修正的办法来缩小实际误差。

凡事都有两面性,保留泾河站的好处在于:泾河,从来不是一条没有名气的小河流!泾河是黄河支流渭河的第一大支流。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东流经平凉、泾川于杨家坪进入陕西长武县,再经彬县、泾阳等,于西安市高陵区陈家滩注入渭河。二水在汇流后的一段河道内像两条平铺的清色和淡**布带拼在一起,向东移动,色泽界线非常鲜明,形成举世皆知的“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就冲中国人都熟知的成语“泾渭分明”,在这里设立气象观测点就名头响亮极具辨识度。而且,如果泾河是西安地区降水量偏枯极值的话,那么以这个取值作为数据修订起点,也是具有参考价值的。对于熟读《西游记》的我来说,这个地方还是整部《西游记》的缘起。因为“西游”这场大戏之开启,其实要追溯到泾河龙王的被杀,正是死后鬼龙的惊吓才导致唐王李世民魂入地府。泾河龙王身为“八河都总管,司雨大龙神”,和长安城一位名叫袁守诚的相士杠上了,因为他能够算出泾河水族的位置。对此泾河龙王深感愤怒,化作白衣秀士,去长安城寻袁守诚的麻烦,让他推算明日降雨的时间点数,并留言如若算错,便要赶他出城。结果天庭突降圣旨,要求泾河龙王明日降雨时间点数与袁守诚的推算完全一致。泾河龙王不愿服输,私改了下雨的时辰点数,触犯了天条,被人界天官魏征于梦中斩头。泾河龙王死后,其魂魄一直纠缠李世民,最后拉着李世民的魂魄去了阴司对质。阴司偏袒李世民,放其还阳,目睹了一十八层地狱的恐怖景象,甚至遭遇了先主李渊、先兄建成、故弟元吉的揪打索命,这一经历使李世民明了了因果轮回,坚定了一颗向佛之心,这才引出了后来轰轰烈烈的西游一行。没有泾河龙王之被杀,就没有后面金蝉子唐僧之出世,没有西天取经帷幕之正式拉开。说起来,也怪让人纳闷的,这个传说中被砍头的泾河龙王所在属地,偏偏是西安降雨量最小的地方,但又偏偏是作为中国地面气候资料国际交换站,在闪电惊雷中辨云识天,在寒风雨雪里捕风捉雨,所有观测数据参与国际交换。如果把取经比作是一扇门的话,那么泾河龙王就是这扇门的钥匙,为什么泾河龙王偏偏被选中呢?今日的泾河站也是开启西安气象的钥匙,为什么偏偏是西安最北的泾河呢?